掃描下方的二維碼訂閱“妝合規”!跟蹤化妝品最新產品安全與法規監管動態, 深入洞察化妝品研發與上市信息, 集萃行業大咖獨家觀點,獲得最新一手資訊。
敏感肌的形成是涉及多層面的復雜過程,包括皮膚表面微生態屏障、表皮屏障,以及內部神經系統和炎癥反應等多方面。為預防和改善肌膚敏感狀況,通常需要采取適當的皮膚護理、調整生活習慣、以及避免接觸潛在刺激源等措施。
圖2 敏感肌膚產生機制示意圖
皮膚不僅是人體最大的器官,還通過其表面環境與微生物群落所形成的微生態系統,共同構建人體初級防御屏障。皮膚微生態系統是指居住在人體皮膚表面和內部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細菌、真菌、病毒和微小寄生蟲等多種微生物。這些微生物與皮膚細胞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復雜的生態系統,起到保護屏障、免疫調節、炎癥調控等多種作用。
圖3 影響皮膚菌群的因素
當皮膚微生物群與宿主及外界環境保持平衡時,皮膚呈健康狀態;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皮膚微生物群與宿主和環境不再協調,皮膚屏障功能受損,從而導致多種皮膚問題。現有研究表明,皮膚微生態失衡(又稱菌群失衡)會導致如特應性皮炎、痤瘡、脂溢性皮炎、銀屑病、機會性感染等皮膚疾病。90% 以上的特應性皮炎患者,在其病變和非病變皮膚上均出現金黃色葡萄球菌,而健康個體中該菌定殖比例低于5%。此外,白介素4(IL-4)、白介素13(IL-13)、白介素22(IL-22)和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細胞因子表達升高。
圖4 皮膚敏感性與皮膚微生物群關系的當前模型
健康皮膚和痤瘡患者皮損中痤瘡丙酸桿菌的分布和豐度不同,痤瘡患者的痤瘡丙酸桿菌菌群失調,部分亞型的相對豐度高,導致“青春痘”的產生。
圖5 健康個體和痤瘡患者鼻部毛囊皮脂腺單元內各種痤瘡丙酸桿菌菌株的分布
皮膚表皮屏障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它們共同作用,保護皮膚免受外界環境的侵害,同時維持體內水分和電解質平衡。
圖6 皮膚表皮屏障結構
角質層(Stratum Corneum):皮膚最外層,由角化細胞構成,緊密排列形成多層結構,為人體提供物理屏障。細胞內含角蛋白和天然保濕因子,有助于保持皮膚彈性和水分。
脂質層(Lipid Layer):位于角質細胞之間,主要由神經酰胺、膽固醇和脂肪酸組成。如果將角質細胞比作磚墻,那么脂質就像磚墻中的砂漿,能夠防止水分過度蒸發并抵御外界物質侵入,維持皮膚屏障的完整性。
緊密連接蛋白(Tight Junctions Proteins):位于表皮更深層細胞間的特殊蛋白質結構,幫助維持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防止有害物質和病原體通過細胞間隙進入體內。
天然保濕因子(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s,NMF):角質層細胞內的一組小分子,包括氨基酸、乳酸、尿素等,幫助吸引和保持水分,維持皮膚柔軟和彈性。
酸性膜(Acid Mantle):主要由汗液和皮脂混合形成的弱酸性膜,可以抑制細菌生長,保護皮膚免受感染。
皮膚表皮屏障能夠保護身體免受外部環境侵害,包括細菌、病毒、臟污和化學物質的入侵,同時也防止體內水分的過度蒸發。因此,維護良好的皮膚屏障功能是預防和減輕敏感肌膚癥狀的關鍵。
圖7 皮膚真、表皮層中神經纖維分布圖
皮膚受到密集的周圍神經纖維支配,構建成完整的神經免疫網絡。在敏感皮膚中,當感覺受體遇到外部刺激時,通過神經末梢到神經元的信號傳遞逐級進行,最終在大腦皮層產生疼痛和瘙癢等感覺。如果皮膚的神經反應性異常敏感或感覺受體表達不正常,都可能引起皮膚的敏感反應。
圖8 CGRP參與疼痛發生相關機制
感覺神經元可以根據髓鞘的有無、傳導速度和遞質釋放類型分類,例如有髓鞘的A-β纖維、A-δ纖維和無髓鞘的C纖維。A-δ纖維和C纖維主要負責傳遞熱感、疼痛和瘙癢的感覺,而A-β纖維則主要負責傳遞觸覺。敏感性皮膚患者的皮膚感覺神經纖維存在顯著的功能障礙和結構變化。2018年進行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中,研究人員利用DN4和神經病理性疼痛癥狀問卷(NPSI)對21名敏感性皮膚患者及21名健康對照人員的神經病理性疼痛情況進行評估。結果顯示,這些患者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和感覺異常癥狀與肽能C纖維的功能障礙有關,敏感性皮膚患者的表皮內肽能C纖維密度明顯低于正常對照組,同時,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免疫活性神經纖維的密度也有所下降,而AB神經未梢則無明顯改變。
圖9 表皮層表達感覺受體TRPs示意圖
皮膚內皮細胞和肥大細胞所產生的ET-1、-2和-3可誘導神經源性炎癥,導致皮膚出現灼痛或瘙癢。ET與兩種不同的受體結合:內皮素受體A(ETA)和內皮素受體B(ETB)。ET-1會誘導肥大細胞脫顆粒,誘導腫瘤壞死因子α和白細胞介素-6的產生,并通過肥大細胞增強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產生和轉化生長因子β1的表達。
瞬時受體電位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s,TRP通道)可以被多種外源性理化刺激激活,在局部神經源性炎癥中控制神經肽的釋放,在敏感肌膚的感知和反應中起著核心作用。Misery等研究表明,瞬時受體蛋白(TRP)的活化與鈣離子(Ca2+)調控通道緊密相連。非興奮細胞中,細胞外部Ca2+濃度較低,內外Ca2+濃度差異小,無法產生感受電位;細胞受到外部刺激時,Ca2+會流入細胞內,增加細胞內外的濃度差異,從而產生動作電位,并通過神經遞質傳遞介導疼痛和其他變化。
圖10 皮膚 TRPV1 與敏感的關系示意圖
不同刺激會激活特定的瞬時受體電位通道(TRPV),引發不同的神經反應。TRPV1和TRPA1在感知熱、冷或痛覺等刺激時被激活;TRPV4的激活會產生瘙癢和疼痛感;TRPM8主要負責傳遞冷感。TRP通道在皮膚的炎癥反應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例如,TRPV1和TRPA1通過釋放炎癥介質如神經肽來響應刺激,這些神經肽會增加血管滲透性和吸引免疫細胞,從而加劇炎癥反應。長期的TRP通道激活可能導致敏感肌膚中的慢性痛問題。持續的TRP通道激活不僅引起急性反應,還可能通過神經塑性改變神經系統反應方式,從而導致長期敏感性。
皮膚敏感通常還與炎癥反應密切相關。當皮膚接觸刺激物或過敏原時,免疫細胞如樹突細胞、巨噬細胞和T細胞被激活。這些細胞識別并響應刺激物,釋放細胞因子和化學趨化因子等炎癥介質,引發局部炎癥反應。
圖11 皮膚炎癥與敏感的關系示意圖
炎癥細胞激活后,會釋放多種炎癥介質,包括前列腺素、白細胞介素(如IL-1β, 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和組織胺。這些介質增加血管滲透性,吸引更多免疫細胞到炎癥部位加劇炎癥反應。其中,神經肽如P物質和鈣基因相關肽(CGRP)等也參與調控。這些神經介質可直接刺激神經末梢,引起疼痛和瘙癢,增強皮膚敏感性。活性氧(ROS)和其他自由基可進一步損傷皮膚細胞,加劇皮膚炎癥和敏感。
綜上,皮膚敏感性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生物過程,涉及免疫反應、炎癥介質釋放、皮膚屏障功能損害、神經介質的影響和氧化應激等多個因素。
在當前市場上,敏感肌護膚品的發展呈現專業化和多樣化趨勢。隨著消費者對成分安全和功效性的高度關注,越來越多的護膚品牌推出了專為敏感肌設計的產品線,往往強調無添加、低刺激性和天然成分等。但這些產品效果各異,標準化和安全性難以確認。因此,建立一個全面而有效的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我們將從敏感肌膚的形成機制入手,詳細介紹在2D細胞和3D皮膚模型兩個維度上的功效靶點及檢測方法,旨在為抗敏感和舒緩肌膚的成分檢測提供堅實的科學支撐與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立豪,蔣娟.敏感性皮膚發病機制及其相關皮膚病的研究進展[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20,36(08):505-508.
[2] 陳旻,魏娟,龐穎,等.敏感肌機理研究以及解決方案[J].日用化學品科學,2022,45(05):52-55+64.
[3] 樊琳娜,賈焱,蔣麗剛,等.敏感皮膚成因解析及化妝品抗敏活性評價進展[J].日用化學工業,2015,45(07):409-414.DOI:10.13218/j.cnki.csdc.2015.07.011.
[4] 高敏,劉海軍,張曄翔,等.解析敏感肌形成機制及脫敏產品設計思路[J].廣東化工,2023,50(20):66-68.
[5] 龍燦海,王靜霞,周小翠,等.降鈣素基因相關肽與疼痛相關研究進展[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21,27(10):771-775.
[6] 夏晶晶,鐘倩,魏情珍,等.皮膚上的“生態系統”:皮膚微生物組[J].科學,2022,74(01):7-11+4.
[7] 喻明英,許顯,任璐,等.敏感肌形成機制及抗敏感成分研究進展[J].日用化學品科學,2021,44(06):32-37+52.
[8] 袁春穎,韓婷婷,李燕,等.基于敏感肌形成機制的舒緩成分評價方法研究[J].食品與藥品,2023,25(03):272-277.
[9] Adriana E ,Bertha T ,Diego C ,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1 expression and the intensity of sensitive skin symptoms.[J].Journal of cosmetic dermatology,2016,15(3):231-7.
[10] Chovatiya R ,Silverberg I J .Pathophysiology of Atopic Dermatitis and Psoriasis: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in Children[J].Children,2019,6(10):108-.
[11] Jin H C ,Young B C ,Bong H L , et al.Quantitative study of stratum corneum ceramides contents in patients with sensitive skin.[J].The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12,39(3):295-300.
[12] Kirsten A ,Susanne W ,Christoph B , et al.Expression Profiles of ASIC1/2 and TRPV1/4 in Common Skin Tumo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2021,22(11):6024-6024.
[13] L F ,C H ,L J , et al.Brief analysis of causes of sensitive skin and advances in evaluation of anti-allergic activity of cosmetic produ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smetic science,2016,38(2):120-7.
[14] McGlone F ,Reilly D .The cutaneous sensory system[J].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2009,34(2):148-159.
[15] M S E ,Tove A ,S P A .Skin Microbiome in Atopic Dermatitis.[J].Acta dermato-venereologica,2020,100(12):adv00164.
[16] Schommer N N ,Gallo L R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the human skin microbiome[J].Trends in Microbiology,2013,21(12):660-668.
[17] S. M L .Stretchy and sensitive skin[J].Science,2016,353(6298):459.5-460.
掃描下方的二維碼訂閱“妝合規”!跟蹤化妝品最新產品安全與法規監管動態, 深入洞察化妝品研發與上市信息, 集萃行業大咖獨家觀點,獲得最新一手資訊。